四川巴中讯 日前,笔者探访了通江县铁溪镇的园坝村和罗村村,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山水间的美丽画卷,新建的道路与山坪塘交相辉映,宛如仙境。铁溪镇,这个位于川东北高寒边远山区的小镇,在2023年圆满完成了通江县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,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。
该项目不仅美化了家园,更让群众们鼓起了腰包,干劲十足。项目理事长景祥虎表示:“我们始终坚持‘钱要花在刀刃上,事要办到心坎里’的原则,让群众们亲身参与,实现就业增收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。”
在项目的选址与论证过程中,通江县铁溪镇镇长鲜鹏强调:“我们严格遵循‘先有群众,后有项目’的理念,通过召开群众大会、摸排务工信息等方式,确保群众就业增收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。”最终,项目选址于铁溪镇园坝村和罗村村,总投资420万元,带动了186名当地群众参与务工,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0多万元,人均增收6488元。
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群众的收入与建设质量。在施工日志与考勤簿上,详细记录着每一天的务工情况、材料使用等信息,而景祥虎的笔记本则清晰地记载着项目建设的“流水账”。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,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与群众的切实利益。
此外,项目还制定了《定人定岗定酬方案》和《租购聘工作方案》,并公开公示。在实施过程中,对劳务报酬、材料采购、机械租用等信息进行实时公示,让群众们一目了然。这种“阳光下的账簿”让群众们感到安心与踏实,确保了劳务报酬的及时足额发放。
项目建成后,村“两委”将按照科学制定的养护工作计划进行管理维护,确保项目的长期效益与群众的持续受益。
一是设立了道路养护和山坪塘管护的公益性岗位,这些岗位主要吸纳符合条件的脱贫户、低保户等特殊群体,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。二是组建了养护管理信息员队伍,该队伍由当地驾驶员、群众代表、村组干部和网格员组成,他们负责日常的排查、问题收集,并及时上报,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。三是完善了工程“标识牌”和管养“公示牌”,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,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管护工作,实现以工代赈项目的共建、共享、共管。
在园坝村,道路的建成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,还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条件,为种养产业的循环流通提供了便利,从而推动了脆红李、生猪和巴山肉牛产业的提质增效,带动了当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的增长。而在罗村村,堰沟坝山坪塘作为罗村茶叶的发祥地,在蓄洪保水和茶园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根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协议,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000元,这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。